作者:主创团·筱恬炒股配资门户配资
好友最近深受打击,因为离婚打官司的事。
其实,官司已经拖了两年。而拖着的原因,是因为两口子在抚养权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下,所以她想等到女儿8岁,让孩子自己来选择,这样就不用再去和对方掰扯,费劲争取抚养权。
对此,好友很自信。她觉得自己陪伴女儿最多,对孩子也是倾尽所有,所以笃定女儿一定会选她。
但出乎意料的是,女儿在反复确认下,还是说要跟爸爸,至于理由更是让好友崩溃——因为妈妈啰嗦,总是管着她,而且没钱,买啥都是抠抠索索的。不像爸爸,赚得多条件又好,总给她买玩具和进口零食,动画片随时看,哪怕不学习都可以。
等到八岁就是这样一个结果,好友无法接受。她怎么也想不通,自己用全部心血爱着的孩子会如此冷血而势利。
“八年含辛茹苦,养了个白眼狼……”
面对心碎的好友,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。
掏心掏肺的养育,最终却换来一个没心没肺的孩子,不懂感恩,自私无情。
父母最大的悲哀,莫过于此。
好友的经历,让我想到身边另一位妈妈的故事。
暑假里,她初一的儿子吵着要去“远一点”的地方玩。为此,她和老公特意请了年假,花三万块安排了一次新疆游。
一路上,从订酒店到查路线再到拿行李,全部都是大人包办。儿子全程没个笑脸,只顾着抱怨车程太长、饭菜不合胃口,连爸妈累得直喘气,都没主动拎过一次包。
到最后,孩子还因为父母不同意他在车上打游戏大发脾气,回来冷战了好久。
此趟新疆之行,让这位妈妈心塞不已。她忍不住感慨:
“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,到头来却换不回一句关心,还觉得你是应该的。甚至稍微一点不如意,反倒还会招致他的埋怨。这个小孩,我算是看透了……”
这番话让人破防。而放眼网上,类似的青少年不在少数。
前阵子,“大学生在小红书上骂父母‘没钱别生’”上了热搜。
很多年轻人一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无私供养,一边跑到网上发帖抱怨,指责父母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。
那天就刷到这样一个帖子,看得人心里发堵。
贴主女儿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,转头就给父母列了“入学清单”——苹果三件套,一件不能少。
贴主夫妻俩咬牙满足了女儿要求,以为能换得孩子的体谅,没想到对方得寸进尺,又要求把每月生活费从三千涨到五千。
当贴主犹豫着拒绝后,女儿瞬间翻脸,不仅破口大骂,还撂下一句扎心的话:“穷鬼就别生孩子!”
而在某论坛上,还有一位网友吐槽自己的小侄子,尽管人很聪明,成绩第一,英语、奥数、围棋、轮滑样样都很出色,但想法非常冷血。
聊天时,他居然大言不惭地说,父母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。因为父母没什么钱,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。同学都拿iPhone手机,他只有儿童手表……
没等到满心期待的懂事,换来的却是嫌贫爱富的指责;父母任劳任怨的付出被当成天经地义的义务。这些孩子们的表现实在让人心寒。
莎士比亚在《李尔王》中写到:“不知感恩的子女,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。”
作为父母,我们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种人。
但其实,除了谩骂嫌弃父母、自私无情等明显表现外,还有很多隐蔽的举动也在预示着孩子将来会走向不孝的边缘。
比如,在同学面前羞于提父母、习惯性对父母的付出挑刺、回避父母的嘱托或关切……
这样的孩子,哪怕再优秀也成不了才。因为对父母的无情,早已暴露了他们人格里的短板。
其实仔细想想,孩子会变成这样,并非一朝一夕的事。
自私、懒惰、贪婪本就是人性中潜藏的阴暗面,就像幼苗若不及时修剪,便会肆意疯长。
在电视剧《安家》中,老严夫妇的故事正是典型。
他们从外地来上海打拼,靠开一家小小的包子铺谋生。为了给儿子攒钱,两人省吃俭用了大半辈子,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揉面、蒸包子,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,甚至连顿像样的饭菜都舍不得吃,所有收入几乎全用在了儿子身上。
等儿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,他们更是掏空毕生积蓄,还找亲戚借了钱,在上海全款买下一套两居室,房产证上只写了儿子的名字,就盼着儿子能安稳成家,自己晚年也能跟着享点福。
买房时,中介房似锦曾提醒他们,最好在房产证上加上自己的名字,留个保障。但老严夫妇觉得“都是一家人,儿子不会亏待我们”,因此并没有把提醒放在心上。
可等到他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,满心欢喜地去儿子家,准备帮着照顾怀孕的儿媳、开启晚年生活时,却被儿子拦在了门外。
开门的瞬间,儿子脸上没有丝毫迎接父母的喜悦,反而满是嫌弃和疏离。
最终,老严夫妇只能怀着委屈和失落,默默转身离开,继续回到那个又小又挤、满是油烟味的包子铺,继续守着蒸笼过日子。
过度付出,换不来子女的感恩。
扎心的情节里藏着耐人寻味的人性真相——
如果父母在养育过程中,一味无底线满足,从不加以约束和引导,这份“恶”就会逐渐占据上风,反过来操控孩子的言行,最终长成只知索取、不懂感恩的“白眼狼”。
换句话说,再爱孩子,也不能对他们无条件的太好。否则就是在亲手浇灌人性的弱点,最终让孩子在劣根性的泥潭里越陷越深。
在最近揭晓的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中,清华大学博士生庞众望的故事尤为动人。
他生于河北沧州贫困家庭,父亲因病无法与人交流,母亲下肢残疾,而他自己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。
困境里,他始终以孝为先,幼时一边苦读,一边捡废品补贴家用、照料母亲。
初二那年,母亲重病。他下定决心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。为了这个目标,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。
而在考入清华后,他也始终不忘要好好报答母亲。
这份孝心让无数人动容。像庞众望这样优秀又懂感恩的好孩子,哪个父母不希望拥有呢?
现实生活中,要是不想让孩子成为不孝的人,以下三点一定要避免:
1、不做付出隐身者
中国式家长的爱往往“只做不说”,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爱和责任,从来不让孩子看见。
比如,为了给孩子做口热乎早餐,天天提前一小时起床;想给孩子报个兴趣班,自己省吃俭用,舍不得吃穿。对于这些付出,大人从不跟孩子提。
时间长了,孩子就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,根本不知道想要的东西背后,是爸妈在咬牙硬扛。
连爸妈的辛苦都没察觉,又怎么会打心底里感恩呢?
2、不做无底线的满足者
指的是不溺爱孩子,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。
或许在不少家长看来,百依百顺是爱孩子的体现。殊不知,我们以为的“不委屈”,只会助长孩子的一味索取。
到最后,他们非但不会感恩大人的透支,还要嫌弃我们没本事。
3、不做家庭责任的独担者
有人觉得,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,家里的事不用管,哪怕是最简单的家务活。
但其实,这样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家庭责任只属于父母,与自己无关。
事不关己的想法一旦产生,便很难对父母的付出产生共情与体恤。
胜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